声明

本文是学习GB-T 33118-2016 李叶蜂检疫鉴定方法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
1 范围

本标准规定了李叶蜂 Hoplocampa flava(L.)的检疫鉴定方法。

本标准适用于李叶蜂的检疫和鉴定。
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
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
SN/T 2959 昆虫常规检疫规范

3 术语和定义
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
3.1

单眼三角区 ocellar triangle

昆虫成虫中三个单眼所在位置,形成三角形的小区。

3.2

唇基 clypeus

昆虫头部位于额唇基沟和上唇之间的区域。

3.3

翅痣 pterostigma

翅前缘上的加厚深色部分, 一般位于接近径脉的中部或者末端。

3.4

翅脉 veins

昆虫翅上的管状加厚的构造,用以加强翅面。

注:主要包括前缘脉(costa"C")、亚前缘脉(subcosta"Sc")、径脉(radius"R")、径分脉(radial
sector"Rs")、中脉

(media"M")、 肘脉(cubitus"Cu")、横脉(crossvein)等脉序。

3.5

闭室 closed cell

完全被翅脉所围绕的翅室。

注:主要有上闭室(Rs 室)、下闭室(M 室)。

3.6

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

卵未经受精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。

3.7

阳茎瓣 penis valve

第九腹节腹板后节间膜的外长物,生殖孔开口在它的末端。
一般位于阳茎两侧, 一对。

GB/T 33118—2016

3.8

产卵器 ovipositor

雌虫用于产卵的器官,是位于腹部末端的刀片状构造,由4个产卵瓣组合而成。

注:其中腹侧的1对产卵瓣称为锯腹片(Lancet),其腹缘具锯齿状构造。

4 李叶蜂基本信息

学名:Hoplocampa flava(L.)

别名:黄实蜂

异名:Tenthredo flava Kulg

英文名:plum sawfly

分类地位:膜翅目Hymenoptera, 叶蜂科Tenthredinidae,突瓣叶蜂亚科
Nematinae,实蜂属 Hoplo-

campa。

李叶蜂以卵、幼虫随寄主传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,其地理分布、寄主和生物学特征等参见附录A。

实蜂属在全世界目前已知有44个种。 Benson(1968) 将本属分为3个种组,即
Hoplocampa testu- dinea 种组、H.oregonensis 种组和H.flava 种组。 H.flava
种组包括10个已知种,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的主要有李叶蜂 H.flava、 樱桃叶蜂
H.cookei 和李小叶蜂 H.minuta, 三者的主要区分特征参见附 录B。

5 方法原理

根据李叶蜂的为害状、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。在检疫现场时,仔细观察寄主果实,若发现疑似李
叶蜂幼虫,需连同被危害寄主一起送实验室饲养获得成虫,利用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鉴定。如果利用外
部形态特征判定其种类仍有疑问时,需进一步解剖雌雄成虫外生殖器并制成玻片标本,在生物显微镜下

观察鉴定。

6 器材和试剂

6.1 器材

可封口塑料袋、标签、吸水纸、镊子、手持放大镜、生物培养箱、小毛笔、指形管、纱布、冰箱、三角纸剪

刀、昆虫针、滴管、培养皿、载玻片、盖玻片、体视显微镜。

6.2 试 剂

霍氏封固剂(用阿拉伯树胶30 g: 蒸馏水50 mL: 水合氯醛200 g: 甘油20 mL
配方配制而成)、

树脂胶、无水乙醇、5%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、蒸馏水。

7 检测与饲养

7.1 检测

按照 SN/T
2959对寄主植物进行检查。若发现可疑幼虫,需连同被害果实一起装入可封口塑料

袋,并加注标签,注明时间、地点、寄主、采集人等。

GB/T 33118—2016

7.2 饲养

将带有幼虫的果实放入光照培养箱中的养虫笼内,在22℃~28℃、相对湿度65%~75%、光照周
期(LD)14 h:10h
的条件下饲养至成虫羽化。饲养时,可在养虫笼内放一些瓦楞纸板或蜂窝纸板,供

幼虫化蛹用。每天观察,需要时再放几个同种类果实,以备幼虫转果。

8 标本的制作

8.1 成虫标本

8.1.1 针插标本

将羽化后成虫冷冻杀死(可置于冰箱-20℃下1 h
左右),软化后在展翅板上展翅,制成针插标本。

干成虫标本需回软化后制作。

8.1.2 浸渍标本

用70%乙醇浸泡保存成虫或幼虫标本。如果要备分子试验用,则可用无水乙醇浸泡,并冷冻保存。

8.2 雄外生殖器玻片标本

用昆虫针取下雄虫腹部投入10%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中煮沸5 min~10
min(体视显微镜下
观察,虫体几近透明,仅留下外骨骼部分为佳);用滴管吸移至有薄层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浸洗;在体视显
微镜下(载物台为白色背景)用细针解剖,除去背腹板等物,仅剩第九背板及其附属构造(雄外生殖器);
用针尖粘取第九背板及其附属构造至载玻片上霍氏封固剂中,体视显微镜下整姿,尽量使雄外生殖器构

造在视野中为正面图像;封片;自然干燥或在40℃~45℃烘箱中干燥。

9 实验室鉴定

9.1 叶蜂科成虫鉴定特征

触角7节~10节,大多数9节,通常为鞭状、丝状或者棍棒状,第1节短于第3节;触角窝接近额唇
基沟。前胸背板后缘深凹,前胸腹板游离,中胸小盾片具明显附片,后胸侧板不与腹部第1背板愈合。
前足胫节端距1对,内距常分叉,各足胫节无亚端距。前翅前缘室狭窄,2 R
脉常存在,至少具1个完整
的端臀室。后翅通常具5个~7个封闭翅室。腹部背板无侧缘脊,第1背板常具中缝。产卵器短小,常

稍伸出腹部末端。

9.2 实蜂属鉴定特征

成虫小型,唇基前缘具深浅不等的缺口,非平截。额区圆钝,不向前突出。复眼较小,内缘间距宽于
复眼长径。触角9节,总长短于腹部,第2节长明显大于宽,各节长宽比不大于4。上颚端部具2齿,颚
眼距不窄于单眼直径。后足跗节稍短于后3节长度之和;爪有明显的小内齿。前翅(参见图1)具有2
R 脉,1 M-Cu 和 2 M-Cu 脉分别交于1 Rs 和 2 Rs
室内,臀室具收缩中柄;后翅具上闭室(Rs 室)和下闭室

(M
室),臀室封闭,臀室柄长。产卵器骨化程度弱,节缝刺突种类间有变化,常有近腹缘距。

成虫翅透明或具弱烟斑,翅脉颜色变化大,有黄白色、栗色和黑色等。成虫体色在种类间常有明显

且较稳定的差别,可用于种类鉴定。

幼虫大部分为白色,也有黄绿色,头部及尾部颜色深。体长9 mm~15
mm,胸足3对,腹足6对~

8 对 。

GB/T 33118—2016

style="width:6.98009in;height:3.09342in" />

注:引自 Norton。

1 实蜂属[Hoplocampa(Norton)] 雌虫前翅翅脉图

9.3 李叶蜂的鉴定特征

9.3.1 成虫

将成虫标本置于体视显微镜下,雄外生殖器玻片标本置于生物显微镜下,观察是否符合以下鉴定特

征(参见附录B 和附录C):

——体长3.5 mm~5.5 mm,体表黄色;

— 触角9节;

—复眼细长。唇基宽浅内凹,其深度不及唇基长的一半,顶缘深凹。唇基前缘缺口近似三角形,

深度约等于唇基长的一半;

— 颚眼距稍短于前单眼直径;

——头部背侧、胸部背板大部、中胸侧板上半部具较细密小刻点;

—— 中胸侧板密被毛,毛被均匀,侧板下部无光裸横带;

——雌虫头胸部暗黄褐色,中胸背板无黑斑,后胸背板凹处黑褐色,触角、足和腹部浅黄褐色,有

光泽;

——雄虫单眼区、前胸背板横沟、中胸背板前叶大部、后胸背板大部、胸部侧板沟缝黑褐色。头部、

触角和中胸背板主要为棕色,但是有时头顶和中胸背板有黑斑;

——两性翅透明,翅脉为黄色,前翅基部的翅痣为黑色。翅痣下无明显暗褐色横带,带内黄色,带外

透明;前缘脉,亚前缘脉和痣基为黄色。前翅基部2/3微呈烟黄色,翅脉和翅痣黄褐色;

— 腹部橘黄色;

— 后足跗节稍短于胫节,爪具微小内齿;

——雌虫产卵器显著短于后足胫节,稍短于后足跗节;

——雄虫下生殖板长大于宽,端部宽圆,弧形突出;阳茎瓣具强烈弯曲的细长端突。

9.3.2 卵

白色,肾形,长,半透明。

9.3.3 幼虫

体长8 mm~11mm,
圆柱状,略弯,白色至黄绿色。头部橙色或者褐色。幼虫蜕皮4次后,末龄幼

虫体长达6 mm~8mm。 腹足7对,浅黄色。

GB/T 33118—2016

10 结果判定

以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判定依据,以卵、幼虫的形态特征为参考。同时符合9.1、9.2、9.3.1特征的可

判定为李叶蜂。

11 标本保存

经过鉴定的李叶蜂标本应永久保存,并加注明时间、地点、寄主、采集人等信息的标签。

GB/T 33118—2016

A

(资料性附录)

李叶蜂的其他信息

A.1 地理分布

主要分布在西欧、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,前苏联的欧洲部分以及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地区。有奥地利、
比利时、英国、保加利亚、法国、德国、希腊、匈牙利、爱尔兰、意大利、卢森堡、荷兰、罗马尼亚、西班牙、瑞典、
瑞士、斯洛文尼亚、克罗地亚、塞尔维亚、波斯尼亚、马其顿、黑山、以色列、黎巴嫩、土耳其、摩尔多瓦、克里

米亚、白俄罗斯、捷克、丹麦、爱沙尼亚、约旦、波兰、俄罗斯、斯洛伐克、乌克兰、拉脱维亚和伊朗等地。

A.2 寄主植物

杏(Prunus armeniaca L.)和李(Prunus salicina Lindl)。

A.3 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

每年一代。成虫寿命8 d~15d。 每头雌虫产卵大约50粒~60粒。卵期10
d~14d。 幼 虫 5 龄 , 历期25 d~38d。
当花萼掉落,幼虫孵出,离开果萼,钻入果实,直达果核(见图 A.1)。
下一个阶段的危 害主要在其他的果实上。老熟后,坠入土中并做茧。在5
cm~8cm 深的土中滞育至来年的2月化蛹。

成虫出现在3月~4月,产卵于花萼内。

在伊朗,老熟幼虫在地下越冬,冬季中,晚期化蛹,在即将开花的时节羽化,可用白色的粘卡诱集。

盛花时期成虫最多。产卵于果实上或者花萼的基部。

该虫以幼虫随被害果实远距离传播和扩散。

A.4 李叶蜂的为害状

幼虫为害发育中的果实,果实的被害率高达50%~90%。被害果实有1个~2个虫孔,往往造成果

实提前脱落。

style="width:12.41344in;height:3.66674in" />

引 自 http://pic.sogou.com/d?

query=hoplocampa。

A.1 李叶蜂寄主(杏)为害状

GB/T 33118—2016

B

(资料性附录)

李叶蜂成虫及近似种鉴别检索表

Hoplocampa 属分种组检索表

1.唇基前缘缺口宽浅,其深度不达唇基长的1/2,或(如
H.flava)中胸前侧片整个密生毛被,且复

眼较大,内缘间距窄于复眼长径的1.25倍。危害核果类 2

唇基前缘缺口深,其深度至少达唇基长的1/2(H.pyricola
唇基缺口深度短于唇基1/2长);中

胸前侧片下半部和中胸腹板至少部分光裸无毛;复眼较小,前缘间距总是宽于复眼长径1.25倍。

基本上危害梨果类 H.testudinea种组

2.前面观复眼内缘向下明显分歧,下缘间距宽于1.5倍复眼长径;中胸前侧片和中胸腹板大部分光

裸无毛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H.oregonensis种组

前面观复眼内缘向下互相近似平行,下缘间距窄于1.5倍复眼长径;中胸前侧片和中胸腹板密生

毛被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H.flava种组

李叶蜂及其近似种区分检索表

1.触角和虫体主要黄褐色,虫体局部具小型黑块或条带;翅脉浅褐色至黄褐色;唇基缺口深度不浅

于唇基1/2长;雄虫阳茎瓣具弯曲的细长端突,长度不短于阳茎瓣头叶
李叶蜂H.flavaL.

胸腹部至少背侧大部或全部黑褐色至黑色;翅脉主要黑褐色或暗褐色;唇基缺口深度明显浅于

唇基1/2长;雄虫阳茎瓣无端突或端突不长于阳茎瓣头叶 2

2.雌虫头部黑褐色,具明显的淡斑,雄虫头部全部黄褐色;足全部淡色;雄虫阳茎瓣具弯曲的细长

端突。北美种类 樱桃叶蜂H.cookeiClarke

两性头部均全部黑色,无淡斑;足至少基节大部和股节基部黑色;雄虫阳茎瓣无弯曲的端突。欧

洲,西亚 李小叶蜂H.minutaChrist

GB/T 33118—2016

C

(资料性附录)

李叶蜂的形态特征

李叶蜂的形态特征见图C.1~ 图 C.5。

style="width:11.12661in;height:3.43332in" />

注:引自 http://www.agroatlas.ru/en/content/pests。

C.1 李叶蜂成虫正面观和侧面观

style="width:5.35327in;height:4.10014in" />

引 自 http://www.agroatlas.ru/en/content/pests。

C.2 李叶蜂幼虫及寄主为害状

style="width:5.82008in;height:2.3067in" />

引 自 Rohwer。

C.3 李叶蜂翅脉特征图

GB/T 33118—2016

style="width:3.2in;height:2.82656in" />

注:引自 Benson。

图 C.4 李叶蜂头部前面观

style="width:4.91997in;height:3.49338in" />

说明:

1——李叶蜂雄虫腹部末端上面观;

2—— 阳茎瓣。

注:引自 Benson。

C.5 李叶蜂雄虫腹部末端上面观及阳茎瓣

GB/T 33118—2016

延伸阅读
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33118-2016 李叶蜂检疫鉴定方法. 进一步学习

联系我们

DB50-T 1385-2023 农业植保无人飞机操作技术规范 重庆市.pdf